• 微信订阅号

  • 视频号

  • 抖音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疗文化 >> 医院期刊

常怀悲悯之心

发布时间:2023-10-27

这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后的一个稀松平常的门诊,我点击系统叫号,只见一位饱经沧桑的女性从门外拉进来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后面还跟着个十岁左右的大男孩。两个孩子都是皮肤黝黑,身上的衣服已经泛白。哥哥上切牙突出、唇厚,一看就是长期张口呼吸造成的腺样体面容;弟弟T恤上有几滴血迹,前鼻孔还依稀看到有些半干的血痂。不用问病史我就已经猜出她是要带老二看鼻出血,事实也确是如此。然而,孩子鼻出血的主要原因还是患有鼻炎。

通过沟通,我了解到这位妈妈在宁打工,俩孩子平常在农村老家。因此,她对于孩子们平时睡眠是否张口呼吸或打鼾、晨起是否打喷嚏流鼻涕等情况并不清楚。我对并未挂号的老大也简单做了检查,对兄弟俩的病情、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意见向这位妈妈作了介绍。最终她只要求给老二做个血常规排除一下血液病,至于鼻炎、腺样体肥大的所谓的“不碍事的小毛病”暂且不管了。我想,这不是因为我科普的还不够,也非这位妈妈真的不愿意给孩子治疗,原因可想而知:经济条件使然。

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之所以有所感触不过是感同身受。当年我也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假期才偶有机会被打工的父母接到城市“长见识”。2003年,我反复右下腹痛被诊断为阑尾炎需要手术,父母带我跑了几家医院问手术费,最终选择了老家乡镇卫生院。一个雷雨交加的午后在条件简陋甚至有积灰和蜘蛛网的幽暗手术室进行了阑尾切除术,术中因天气不好停电,护士打着手电筒照明才完成了手术。现在回想起当初,虽诸多不符合医疗安全和无菌技术规范,但对于当时的我家而言却是以能力范围内最小的经济代价解决了疾病问题。

医师节的意义为何?也许就是提醒我们看尽人间疾苦后要敬畏生命。“不过度检查”“不过度治疗”,会治病更要会“量体裁衣”“因人而异”。古语有云“德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不论医疗技术如何进步总有我们解决不了的疾病难题,而对道德的要求却亘古不变。我想:常怀一颗悲悯之心,方不负一袭白衣。

(耳鼻咽喉科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