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面对迅速增多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江宁医院各科室积极备战,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全院医务人员带病上岗、初愈返岗,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重症医学科。迎难而上,为生命托底
疫情以来,两个院区ICU一直是高效运行。为了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医院对两个院区ICU进行扩容,高峰期床位增至51张,扩充了200%以上,同时抽调多名医护人员进行增援,尽最大努力收治危重症患者,全力守好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重症医学科医生丁志鹏正在给一位重症患者调整救治方案,完全看不出来他是一个正在康复治疗的肺炎患者。在身体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他坚持带病上班,奔走在各个病床前调整设备,对着电脑看资料、写资料。“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忙成这样,我怎么也得快速恢复,加入他们的战斗中。”丁志鹏说。
重症医学科主任葛卫星声音沙哑,面容疲惫,正忙着和专家组一起讨论新收治重症患者的救治方案。作为科主任,他一直带病坚守岗位,奔波于两个院区,每天的查房和会诊,他从不耽误。夜里有危重病人,一通电话他也会立刻赶过来进行抢救。他说:“在医生的眼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
不同于其它科室,ICU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所以ICU医护的综合救治能力和重症护理要求也更高。疫情下,ICU医护人员冲锋在前,不分昼夜,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用平凡的行动践行着医学生誓言。ICU是为生命托底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ICU人,他们也在竭尽全力地守护着这道防线!
发热门诊 守好第一道防线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发热门诊就诊患者骤增。12月中旬开始,发热门诊单日诊疗患者均高达1000人次以上,日峰值更是逼近2000人次。新形势下,一方面是发热就诊患者骤增,另一方面是很多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自身也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减员”。为确保发热门诊诊疗工作有序开展,医院从内外科抽调多名医护人员增援发热门诊,并对两院区发热门诊进行改造扩容,诊间数量增加2倍,日均开设9个诊间,24小时不间断提供诊疗服务,全力保障发热患者就诊需求。
支援发热门诊的赵焕医生感染新冠后出现严重的流鼻涕、咳嗽,嗓子疼痛难忍。“这段时间是真的特别忙,简直就是连轴转。自我工作以来从未见过如此阵容。”当日连续接诊患者6个多小时的赵焕声音有些嘶哑。而就在此时她接到家里的电话,孩子高烧,她心里很焦急,但只能让老人先照顾着,自己继续坚守在岗位上,等同事来换班时已经到了深夜。
“下班后口干舌燥腿酸”,发热门诊护士陈宇婷说,“上班时间,护士们基本上6小时不能吃饭喝水或者上厕所。”来发热门诊一年多,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但是近期这种病人爆满的情形,还是让她有点震惊。陈宇婷感染新冠后,高烧39度,但她只休息了一天,就带病回到岗位。她说:“这时候病人需要我,同事需要我。”面对疫情,她乐观地表示,只要我们医务人员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进入2023年1月后,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发热门诊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实现了发热就诊患者高峰的平稳回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心内科 用心守护患者
烟花隐于人间,星星隐进冬夜,种子隐在土壤,医务工作者隐在平凡而忙碌的战场。面对疫情,心内科全力以赴做好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大量肺部感染患者的收治,病区床位迅速由“满员”变至“添加床位”。医护人员并未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工作量的加码。加班变成常态化,值班频次加快,但是一线医护无怨无悔。身怀六甲的张志华医生、贾莹莹护士每日挺着大肚子穿梭在各个病床间。老婆分娩在即的医生孙广昊顾不上小家庭琐事,只能一切托付给老人。
大内科党总支书记、213西病区主任徐崇利已经一个月没有过休息了。收治最吃紧的时候,他就睡在办公室。有时忙的错过吃饭时间,一桶泡面就是一顿美餐。他的爱人因病住院,虽不是他的专业范围,但是为了方便照顾、节省时间,他让爱人同样住在心内科。“事无巨细,不了解清楚心里不踏实。”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医生周本军是双职工家庭,爱人也在医院临床一线,这半个多月来,俩人聚少离多,各自奋战在各自的战场,闲暇时候的一个视频、几句叮嘱,就是对疲惫最大的慰藉。
医生钟海兰还发着烧,为了不给其他同事添麻烦,顾不上嗓子嘶哑,仍坚持上完门诊。护士马跃玲顾不上仍在发热的孩子,自己还在恢复期就回到科室护理一线,连轴的忙碌,让她原本频繁的咳嗽愈发加重……
没有一道沟壑迈不过去,也没有一个严冬能挡住春天。我们坚信:坚持再坚持,在这个平凡而忙碌的战场。悲欢历尽,终将照亮所有向往;千帆过后,必定听见前路回响。
血透室 默默坚守,让疫情下的血透不停“析”
抗疫进入新阶段后,透析患者阳性率也明显提高。考虑到透析患者由于基础病多、年龄偏大、免疫力低下,极易因感染新冠引起重症。院领导和科主任高度重视,把保障患者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安排阳性患者分区、错峰透析。每轮透析结束后,护士都会及时进行消杀,确保每位患者在透析期间的安全,保质保量完成透析工作。
血透室不仅要保证新老院区原有的330名患者的透析治疗,还要承担全院危重症患者的急诊床边CRRT工作。而医护人员的感染数量也在增加,血透室仅剩两名护士没被感染,人员非常紧张。但面对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大家默默坚守没有退缩,奋力拼搏在一线。
王笑笑是科里第一个被感染的,在短暂的休息后,即刻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当其他护士陆续被感染出现发烧等不适请她代班时,她欣然答应,并连续上了十几天,都没有休息,只是默默地在坚守着。于芳护士长前一天还高烧39.2℃,吃了退烧药后第二天继续坚持工作,面对护士相继感染,工作人员减少,工作量暴增,于芳护士长统筹安排,既要保障阳性同事的休整时间又要保障患者的透析治疗。
金菲是CRRT小组的成员,在急诊床边人手最紧缺的时候,她经常是做完一个再接着做下一个,连轴转。她白天忙的时候也没感觉出身体的异样,下班回家就发烧了,连着几天都是这样。大家劝她去拍个片子看看,结果竟是中度白肺,白细胞更是直接报了危急值,因为床位紧张,她只能每天去急诊挂水。血透室像这样的医护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依然在默默坚守,没有怨言,没有呻吟。因为大家知道,这是最艰难的时刻,唯有爱与担当才能守护每一位需要透析的患者。
中西医结合科 中西医结合,尽最大努力救治患者
中西医结合科全力做好患者的收治工作。随着感染阳性患者的增加,中西医结合科病区每天都是满负荷运转。
“人手不足是科室面临的最大困难,一名医生被调到呼吸内科门诊工作,还有一名医生被派去援助陕西洛南。目前只有7名医生,每天却负责近50名患者的治疗,压力可想而知。医护人员感染后,一般休息2-3天回到科室,带病坚守岗位。”刘先勇主任说。
诊疗组组长王玉红医生的孩子刚刚断奶,她本身患有甲亢,感染新冠后,在家只休息了两天。尽管家里的孩子还发着高烧,但她也没有多停留片刻,在把孩子交给婆婆照顾后,就返回岗位和大家一起共克难关。期间,她因为体力不支晕倒在地,在值班室里躺了一个多小时后,又重新回到岗位。
张若梅医生怀孕4个月了,她是科室第一个感染阳性的,感染后她只休息了两天就回到岗位,虽然自己还发着烧,她仍然咬牙坚持,因为她放心不下自己的病人。
赵新鲜医生感染新冠后,一天拉肚子十几次,在家休息了三天后就回到了科室,上班的时候他走路都很费劲,但是仍然和大家一起坚守岗位。
刘先勇主任说:“大家太辛苦了,只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神经内科 很难,但不畏难
26床肺炎病人,气喘,呼吸困难,指脉氧进行性下降,经评估需要立即气管插管,并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
48床脑梗死病人,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呼吸机辅助呼吸后,生命体征仍不平稳,复查相关指标提示病情仍在进展,请求专家组会诊指导。
急诊抢救室呼叫,120救护车马上送来一名83岁的男病人,突发昏迷,神志不清伴有右侧肢体瘫痪,考虑急性脑卒中,需启动卒中中心绿色通道。
神经内科急诊呼叫,62岁病人,突发炸裂样头痛,头颅CT已扫描,颅内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需紧急手术……
这是神经内科最近一个月最真实的工作场景。神经内科病区满负荷运转,不仅要保证科内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服务于普通门诊、发热门诊、急诊、抢救室、ICU、隔离点。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工作内容什么属性,目标就是积极收治新冠病毒感染病人的同时,不忽视急性卒中病人的救治,保障卒中中心、绿色通道正常运行。
很多医生护士相继感染,由于没有充足的休息,他们的病情也得不到有效缓解。神经内科主任李军荣感染新冠肺炎后,即使在治疗过程中,也放心不下手术病人和危重病人,关心病人的病情变化。神经内科副主任沈鑫也感染了新冠,高热、咳嗽,但他放心不下病人,便住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他说:“都休息了,病人怎么办?”
因为病人多病情重,李健副主任医师发烧咳嗽后顾不上休息,每天在病房忙碌,最终因为胸闷、血氧下降,被同事强行拖下岗位,安排住院治疗。在病床上,李健也没有完全休息,反复阅读对比病人的CT片,提出治疗意见。而更多的是,有吃着退热药顶上的,咳嗽得彻夜不眠的,连着做手术顾不上吃饭喝水的,甚至还有忙碌了一天一夜后晕倒的。
“很难!对每个人都难!但我们从不畏惧艰难。”神经内科陈季南副主任鼓励大家说。
当然,还有更多的科室在坚守着、奉献着。疫情当前,江宁医院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担当,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防波堤”。
(综合供稿)